路灯有啥作用?
很多人的答案是:照明。但当路灯杆搭载了北京理工大学的一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后,这里也可以是充电站,且无需配备充电枪。
近日,天津滨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创科技)与北京理工大学就“无位置传感器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自动启动及引导系统”专利达成“先使用后付费”许可协议,这是天津经开区首单专利“先用后付”京津合作案例,也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开辟了新路径。
“没想到不用花钱就能试用这么好的技术!”滨创科技总经理杨丽君欣喜地说,公司主要从事节能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及路灯照明系统研发与应用等业务,其中京津冀客户约占六成。这次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他们计划把专利技术融入路政、公园、产业园等领域的智慧灯杆项目中。
眼下,滨创科技正着手推进南方一家工业园的能源管理项目。“我们把北京理工大学的专利技术介绍给客户,他们很感兴趣,觉得十分新颖和实用。”杨丽君告诉记者,“依托新技术,未来园区能够实现‘哪儿有路灯杆哪儿就能充电’。现在,这项新技术已成为公司业务洽谈的加分项。看到客户对这项技术的认可,我们推广起来更有信心了!”
与常见的专利转让等一次性买卖不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允许滨创科技前期零门槛使用技术成果,待产生实际效益后再付费。
“技术成果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业界不乏买了专利但转化失败、费用打水漂的情况。如今,‘先用后付’大幅降低了我们的研发成本和技术应用风险。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共推新产品落地,实现价值共创共享的效果。”杨丽君说。
在产业园、公园等地,人们时常能看到电动清扫车忙碌穿梭,它们往往要回到装有充电桩的场站补能,但有的场站较远,充电十分不便。北京理工大学的新技术应用后,清扫车、观光车等车辆直接停在路灯杆旁即可充电。
车子停在路灯杆旁就能充电,这是怎样实现的?
“这项技术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无线充电,别看专利名称只提了电动汽车,其实也可以应用到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科研人员王言子向记者表示,无线充电有点像“隔空传电”。前期,工作人员在路灯杆侧边地下安装一个大线圈电路板,类似“隐形充电板”,它通电后会默默产生?看不见的磁场能量,而电动车辆底盘下面也有一块?大线圈板子?。当车停泊在这里时,车底的板子如同“吸铁石”般吸收地下的磁场能量,并把能量转成电?,自动充进车辆的电池包,全程不用充电枪。
结合实际需求,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科研人员正抓紧对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我们会根据应用场所的空间大小和地理环境,重新设计与之相符的电路板尺寸,并在样品的基础上不断迭代,以提高充电速度和降低应用成本。”王言子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推广,市场对无线充电等技术的需求量水涨船高。我们最近也收到了自动清扫车、智能搬运机器人等无人化设备厂商的合作需求,正紧密对接,让技术早点用起来。”
“以此次京津合作案例为契机,我们将加快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就像先试穿衣服再买单那样,让企业先试用专利技术,见效了才付钱。”天津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蒲艳表示,为降低企业前期成本压力,该局强化与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人保合作,构建了“专业评估+二次公示+金融保障”的全流程服务路径,进一步夯实专利持有人与企业的合作基础;同时,加快搭建以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提升专利交易活跃度,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