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策略,海燕论坛

图片
首页  >  新闻发布会
最新发布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委专场 10月30日上午,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交通运输委主任王志楠、市港航管理局局长王洪海、市交通运输委总经济师孙长国、滨海新区副区长陈波、市邮政管理局局长王东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成效的有关情况,并回答问题。

王志楠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回顾这五年,天津交通深入贯彻落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海燕策略,海燕论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的坚强领导下,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深入落实“十项行动”,交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下面,我重点介绍五个方面的情况。

五年来,我们立足“保障有力”,全力打通交通“大动脉”,基本建成全市“一带三轴两廊”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天津港基础设施能级实现跨越,现有5条航道、最高等级30万吨级,万吨级以上泊位较2020年增加24个、达到147个;我市高铁城际通车里程增加32%、达到410公里;规划“九横六纵”高速公路网建成88%、通车里程1358公里,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国省干线通车里程2738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5%,实现自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乡镇全部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76.7%,全市公路网总里程约1.5万公里。我市基本实现市域30分钟到高铁站、15分钟上高速,京津雄0.5小时、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五年来,我们立足“世界一流”,充分发挥天津港优势和作用,大力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天津港由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迈进,持续推进以港促业兴城,有力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集装箱航线较2020年净增18条、达到148条。预计2025年,货物吞吐量约5.91亿吨,位居全国第八、全球第九,“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3.5%;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00万标准箱,位居全国第六、全球第八,年均增长6.1%;铁水联运超150万标准箱,位居沿海港口前列,年均增长14%。获批华北区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预计2025年班列运量超7.5万标准箱。天津在新华·波罗的海指数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跃升至第18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五年来,我们立足“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由“补短板、强骨架”向“优网络、提品质”转变,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4条高铁通北京、1条高铁通雄安、3条高铁联周边的“轨道上的京津冀”骨架基本成型,开通运营12座高铁车站,京津冀国省级公路接口达到49个;政策标准“软联通”水平显著提升,京津城际全天运能提升52%,新开“定制快巴”、跨省公交、旅游班线,有效服务京津间通勤。交通政务协同由京津冀延伸至辽、晋、鲁、蒙等省,高频办理事项实现“同事同标”。

五年来,我们立足“人民满意”,聚焦便捷出行和高效运输,深化内涵式发展,推动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连续三年实施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公路、民航、铁路、邮政等十个领域服务品质提升行动,2024年,铁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年客运量分别为5669万人次、1844万人次、6.4亿人次,高速公路交通年出行量2.54亿辆次,年均增速分别为21.1%、15.2%、17.2%、4.4%,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1%。大力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实施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2024年,铁路、公路、水路货物年周转量分别达到551、716、1811亿吨公里,年均增速分别达18%、2.9%、5.9%。2024年快递业务量19.39亿件,年均增长约14.2%。我市网络货运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平台企业达到134家,累计整合社会车辆667.4万部、驾驶员647.8万名。打造了高速公路王庆坨服务区等16座精品服务区,建成了15个高速司机之家。在全国率先实施大件运输周末不打烊、“承诺即启运”快捷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走在全国前列。

五年来,我们立足“改革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转型,交通运输正在加快智慧、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含新量”,入选国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自动驾驶重卡实现京津跨省高速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示范。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成为行业标杆,在全市率先开展大数据授权运营,数据应用广度与深度位居全国前列。着力提升“含绿量”,成功创建交通运输部绿色出行城市,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新能源车辆占比分别达到87.2%、74%,新能源重卡保有量突破5000部,在全国率先试行跨省氢能汽车运输,具备铁路专用线的工矿企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稳定在90%以上。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十四五”期间天津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行业各领域安全监管水平和本质安全水平逐步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成效显著,有力支撑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奋进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交通强市目标,不断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兴港高速等项目;持续提升港口设施能级,深化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京津交通便利化措施,深入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京津同城化;用好交通资源存量,久久为功提升地铁、公交等行业服务品质等,加快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天津日报:我们关注“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建成一大批交通重大项目,在港口、铁路、公路等领域亮点突出。能否简要介绍过去五年项目建设的整体完成情况?

王志楠:“十四五”期间,全市实施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共56个。

一是天津港设施能级实现新跨越,实施24个重大项目。着力提升集装箱运输效率,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大规模实施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大型装卸设备自动化率达88%,实施北支航道扩建。着力提升北煤南运、北粮南运、矿石和油气等进口能力,建成中石化、北燃LNG码头项目。着力提升临港产业支撑能力,建成海嘉汽车滚装、渤化液体化工、南港乙烯外购轻烃、博迈科海工装备等配套码头,建成南港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等项目。

二是“轨道上的京津冀”骨架基本成型。铁路是“十四五”期间的投资重点和亮点,实施10个重大项目。高铁城际网实现跨越式发展,京唐、京滨北段、津兴3条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较“十三五”末增长100公里,增幅32%,里程达到410公里。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约100公里正在全力推进建设,近期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将实现全线贯通,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已从“蓝图”变为现实。“四网融合”实现零的突破,我市首条新建市域(郊)铁路津静线与地铁5号线实现贯通运营。

三是公路网提质增效,实施22个重大项目。高速公路着重“补网强网”,通达性和韧性不断提高,津石、塘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兴港、京津塘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进场施工,津沧高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G95首都地区环线初步设计获批。普通公路着重“加密提质”,建成宝坻区九园公路等省际“接口路”、宁河区海清公路等区内互联互通公路,G104穿东淀蓄滞洪区段路改桥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年内开通,全市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5%。“四好农村路”着重“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建成一批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76.7%。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一基地三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既有项目建设,推进前期项目开工,积极谋划储备新项目,打造畅达区域、联通全国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人民网:天津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大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请问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洪海:2023年天津市开始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这是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深入贯彻落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我市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践行举措。行动实施三年来,全市上下高效协同,先后出台完善《天津港口条例》《天津港总体规划》等支撑性文件和配套政策,坚持构建以港促业兴城、港产城相互赋能的发展新格局,扎扎实实推动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港口支撑能力不断提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由2022年的2102万标准箱提升至2024年的2329万标准箱;集装箱航线由140条提升至148条,新开通美东、南美东等远洋直航航线;智慧港口“津港通”平台基本建成;港口绿电发电能力超3.2亿千瓦时,装机容量147兆瓦,较2022年提升4倍;2023年至今,先后建成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5个码头项目,南港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等5个堆场项目,新增堆场面积约64万平方米,建成一批筒仓、储罐等设施,巩固大宗散货运输功能,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临港产业发展。

二是港口服务功能日益多样。深度研究形成了14个港口重点货类发展分析报告;推动货类增值,发展形成汇聚13个品类的港口期货交割矩阵,今年前三季度天津港期货交割入库量达55.96万吨,为发展口岸贸易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航运规模显著增强。全市船舶运力由2022年底579万载重吨增加至696.2万载重吨,增幅达20.2%。今年前三季度水路货物周转量完成1558.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9%。国能集团航运板块在津持续扩大运营,今年新增运力32.4万载重吨。

四是产业招商成果丰硕。国能航运、玉湖冷链等一批央国企和民企重点项目落地;中远海运船舶修造项目正式签约。绿色石化、海洋装备、航空航天、粮油加工、新能源等主要临港产业健康发展。国际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地方许可和保税LNG加注、仓储业务落地。

五是高端航运要素愈发集聚。全市律师首次荣登2025钱伯斯中国海事海商榜单;今年前三季度,天津航运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14.03%;邮轮接待艘次、旅客人数稳居北方第一、全国第二。天津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从2022年第21名提升至2025年第18名。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进一步提升我市航运领域影响力。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系统推进港口支撑能力提升、适港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完善,强化港产城全域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天津交通广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交通一体化成效显著,特别是近五年,京津同城化效应突显,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请问这五年京津冀三地交通互联互通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孙长国:近五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现新的飞跃——重心从早期攻坚基础设施硬联通,转向硬联通提质与软联通提效双向发力的新阶段。如今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成为常态,三地跨省出行实现了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一是京津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刚才提到,我们有4条高铁通北京,为充分发挥京津间铁路效能,我们联合北京市和铁路部门连续三年实施了70余项京津出行便利化措施,日均服务京津间20余万人次。实施“一线一策”,京津城际通过开行重联列车、长编组列车,实现全天运能提升52%,新增多种定期票,开通刷社保卡乘车服务;津兴城际开行天津西到北京西车次,新增24对到北京大兴的高峰时段往返动车组,根据客流动态调整开行。实施“一站一策”,天津站、天津西站、武清站候车环境、交通接驳明显改善。实施“一区一策”,开通武清、宝坻、海教园等8条定制快巴线路,开行跨省公交,新开至北京环球影城等旅游班线,织密“一小时环京通勤圈”。

二是港口群机场群建设协同加力。天津港服务衔接不断优化,津冀港口集团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天津港依托京津冀内陆服务营销网络直营、加盟店,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年均对接企业近100家次。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为北京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建成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开通港口“绿色通道”。天津滨海机场着力搭建“干支通、全网联”航线网络,2025年冬航季计划执行航线120条,通航城市97个,其中与大兴、首都机场差异化通航城市24个,错位服务京津冀腹地客源需求。大兴机场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开通,实现“高铁+航空”有效衔接。

三是运输服务效能不断增强。天津、石家庄联合打造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获批华北区域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立泛京津冀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全链条优化审批服务,目前京津冀晋辽鲁蒙7省市已实现5类道路运输电子证照跨省互认与核验、大件运输联合审批快速办理。三地联合发布11项区域交通一体化标准,以标准互认促协同发展。签发京津冀“通用”内河船员证书,实现京津冀区域内“跨界”就业,为航运公司及船员带来极大便利。

中国日报:我们了解到滨海新区“十四五”期间密集推进公路、铁路多个交通项目,比如兴港高速、地铁Z2、Z4线等,我想问一下陈波副区长,“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津滨”双城便利化出行方面有哪些成效?

陈波:“十四五”以来,滨海新区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按照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部署,以“滨城”建设十大有效投资工程中的“一高速二高铁三轨道四桥梁”为重点,全面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津滨”双城交通出行环境。下面,我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是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提速。加快推进地铁B1线、Z2线、Z4线建设,其中Z4线一期北段(寨上站至北塘站)已启动空载试运行,力争年底前通车,可联通北部汉沽街、寨上街、中新生态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区域。同时,B1线、Z2线和Z4线一期南段也在提速建设,加上已运营的轻轨9号线,“十五五”期间将形成“两横两纵”的城市地铁网,大幅提升“滨城”内部及“津滨”双城间的轨道交通出行体验。此外,我们正在配合市交通运输委全力推进津潍高铁(天津段)、京滨城际南段建设工作,加快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是公路网络与城市道路进一步优化。高速公路方面,津石高速主线、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建成通车,兴港高速、京津塘高速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形成“五横四纵”的高速网络。干线公路方面,工农大道改建、津歧公路拓宽改造(一期)、海滨大道提升改造等重点工程完工通车;汉南路改线一期、海景大道南延等项目加快建设,塘汉快速路、港城大道等国省干线完成大修,有效提升通行质量。城市道路方面,重点围绕打通跨铁路和河流通道,建成第二大街跨京山铁路桥、闸南路跨南疆铁路桥、洞庭路下穿进港二线地道;开工建设西中环跨海河桥、车站北路桥;复工建设于新桥、安阳桥。此外,80多条“断头路”相继贯通,城市路网密度、连通度和承载力全面提升,城市内部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环境持续改善。

三是“津滨”双城出行更加便捷高效。高铁方面,协调增加京津城际延长线开行车次;优化滨海站进出站效率;实施通勤人员精准补贴,全程票价由12元最低降至8元。轻轨方面,津滨轻轨9号线完成信号系统改造,加开早晚班直达快车,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3分钟。公交方面,按照“一站一策”方式对接驳交通枢纽的公交站点进行优化,平均接驳距离缩短至100米以内;上线“滨城通”公交App,实现预约购票、实时查询、定制公交线路等功能;完成全市首批共享电单车投放运营,进一步丰富出行方式。交通组织管理方面,完善轻轨9号线周边道路,建成塘沽站、胡家园站“P+R”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超400个;通过优化信号、改造道口创建中央大道、泰达大街、津塘公路和天津大道4条通勤示范道路。

下一步,我们将系统谋划并实施好“十五五”时期重点交通工程,继续以交通一体化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建设美丽“滨城”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津云:近年来,我们切实感受到地铁、公交、共享单车让出行更方便也更舒适了。能否详细介绍过去五年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推动交通服务品质提升?

孙长国:过去五年,天津交通始终秉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连续三年累计实施290项行业服务品质提升措施,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民生答卷。

一是轨道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五年来我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31公里(含津静)、总里程达到363公里,车站228座,换乘站32座,预计到2025年底日均客流量较2020年翻一番。津滨轻轨9号线改造后,最小行车间隔由4.5分钟缩至3分钟,基础运力提升约40%。

二是公共交通更加便民惠民。强化公交线路与地铁接驳、完善郊区线网,年均优化80条线路,开通68条通学公交线路,65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公交,公交、地铁App实现互联互通、联程优惠,每日惠及5万人次。开通24小时95128电召约车服务,累计方便10万余人次出行。

三是新老业态实现精细管理。开展重点场站出租、网约车“正名正规”专项治理行动,完善机场蓄车区,出租汽车“三站一场”运营秩序明显改善,对共享单车实施“总量控制、动态调节”,运行更加规范。

四是公路“津心养护”成效凸显。创建天津大道等准全天候通行示范路、保通保畅示范路、精心养护示范工程,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100%覆盖。正在全力推进901公里公路数字化转型示范通道建设,将为司乘人员提供更加高效智慧的服务。

五是交旅融合新场景不断涌现。海河游船、双层观光巴士成为天津旅游重要打卡点,国道G233入选全国首批“最美自驾路”,京沪高速王庆坨服务区成为全市首个开放式服务区。就在今天(10月30日),“津旅时光号”全国首列以“奇幻时光”为主题的娱乐沉浸式文旅列车正式开通运营,这趟列车往返天津北站至蓟州北站,共设10节主题特色车厢,旅客踏上列车将置身一场流动的舞台剧,在“奇幻时光”中看沿途风景,欢迎大家来打卡、体验。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要求,把“人民满意”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出行需求动态监测机制”,推出更加实在的举措、更加贴心的服务!

今晚报:随着电商消费持续升级,如今网购已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特别是末端配送效率提升显著。请问王东局长,过去五年天津邮政管理部门为适应邮政业快速高质量发展,采取了哪些新举措,推动了这些积极变化实现?

王东:“十四五”期间,我市邮政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物畅其流为努力方向,概括起来就是聚焦“三促”。

一是促联动,惠企政策与行业信心同步提升。我们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海燕策略,海燕论坛邮政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不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出台20余份惠企政策,企业获资金支持超8600万元,主要品牌快递企业京津冀分拨节点落地天津,总面积2600余亩,投资总额超40亿元。同时,快递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快递业务量完成12.34亿件,预计今年将达21亿件。“十四五”期间,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速达14.2%,年均支撑网络零售额达1900亿元。目前,全市建成市级分拨中心10处,区级分拨中心155处,营业网点8051处,日均快件处理量近1300万件,年人均快递使用量为139.8件。

二是促循环,深化重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开展了“两进一出”工程,一是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寄递综合服务站991个,便利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收发快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比如,沙窝萝卜、小站稻、麻酱鸡蛋等“津农精品”通过寄递渠道出村进城、畅销全国,行业年服务农产品销售额超1.8亿元。二是实施“快递进厂”工程,联合工信部门搭建“两业”合作平台。诸如,顺丰服务红日药业、京东服务海河乳品等项目,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有效助力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三是实施“快递出海”工程,落实进一步深化天津自贸区改革开放方案和交通强国邮政专项试点,推动天津国际邮件互换局功能提升。目前开通了空运海运国际邮路12条,今年前三季度发运国际邮件达19.2万件(3792吨)。

三是促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我们举办全国首次邮政快递无人机飞行大赛,开通我市首条快递无人机航线,试点“地铁+邮政”运递邮件快件。行业应用自动化分拣设备达181套、分拣机器人达440台,配备智能安检机144台、智能手持终端超1.2万部,全市铺设智能快件箱近7000组,运营快递无人车92辆,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和国家邮政局工作部署,更好统筹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应有贡献。

附件:

IE版本小于10,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