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财斌:“十四五”时期,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扎实推进“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完成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工作任务,结出了海燕策略,海燕论坛“经济大区”的发展硕果,突出表现为“五个新”: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和产业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从经济总量看,西青区202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并且连年保持5%以上稳步攀升。2024年末,经济总量较“十三五”末增加236.27亿元,增长2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今年达到77.7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10.16亿元,增长15.3%。从产业质量看,重点培育集成电路、车联网、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5条产业链,以我区为核心承载区的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上半年,5条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12.1%。2024年全区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61亿元,位居全市第二。
二是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翼”齐飞。科技创新方面,天开西青园加速聚能,打造天开数智园,落地691家企业,培育“金种子”基金规模超23亿元;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8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30家,汇聚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倍。产业创新方面,建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集成电路产业主题园区、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低空飞行空域测试场等一批新兴产业平台,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8.8%、33.4%,各类创新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新动力。主要体现在试点先行先试,争取国家级和市级改革试点6项,完成重大改革方案30项,西青改革成果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特别是今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城市。我们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引进捷温科技、梅卡曼德3D机器人等北京项目120个,吸引经纬恒润、北京盈科瑞医药、北京荣森海姆等企业布局总部经济,推进天津南站“站产城”融合发展,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鹏瑞利医院建成运营。我们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率先实施“桩基先行”等一批“放管服”改革,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新增首店品牌80家,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超80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总量2024年首次超千亿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近五年增幅达到162%。我们全面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招引项目8100余个,计划总投资3175亿元,目前我区外资企业达到530余家,特别是以项目落地焕新存量空间,盘活土地830亩、房产170万平方米,新增收入50亿元;同时,积极拓展上合组织峰会成果,扩大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影响力,升级天津国际陆港贸易新业态,合作共赢的“朋友圈”更加稳固。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风貌。主要体现在城市“热度”和文化“厚度”双向奔赴。我们立足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西营门街等片区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十四五”时期,5.1万户、13.9万村民实现喜迁新居,198个老旧小区完成提升改造,供热管网改造192公里,完成“冬病夏治”改造1800户,11处历史积水区域彻底消除,建成区面积50%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同时,积极创建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高标准农田达到9.3万亩,沙窝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集群发展,获评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我们立足文化传承和文商旅融合双向发力,系统实施杨柳青古镇焕新工程,古镇30年来首次实现产权明晰。今年国庆假期,古镇核心区接待游客41.12万人次,同比增长533%,旅游收入911.79万元,同比增长516%,创历史新高,全区文旅事业繁荣发展,获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主要体现在投资于人、惠及于民。我们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增加学位2.9万余个;建成227处老人家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西青中医院开诊运营,全区医疗机构达到597家;城镇就业人数突破1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0万人次,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县级联系点。我们以美丽西青建设为抓手,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PM?.?年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4%,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独流减河生态湿地、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绿色生态项目扮靓城市,2个镇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我们牢牢抓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个根本,深入实施“强基赋能”工程,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连续六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这几年,我们成功应对疫情、洪水等超乎寻常的困难挑战,光荣完成了上合组织峰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凝聚起实干担当、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下一步,西青区将全力以赴实现“十四五”收好官、“十五五”开好局,以更加扎实的行动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展现西青之为、贡献西青力量。
人民网:刚刚发布中介绍了西青区“十四五”以来在多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令人印象深刻。我们特别注意到,西青区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请具体介绍一下,西青区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安排?
朱财斌:近年来,西青区深入贯彻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招引”,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坚持投“硬”投“新”,强化“基金+科创+产业”招商模式,设立2亿元天开西青园专项资金,发起19只基金,总规模超100亿元。今年以来,落地赛恩领动传感器等重点项目100余个。深化“揭榜挂帅+产教融合”行动,善测科技、法莫西生物等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华神新能源等一批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朗誉机器人研发的600吨级重载自动导引运输车技术创下世界纪录,云驱科技推出全国首款量产的燃料电池高速离心式空压机控制器,常兴新能源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项目,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达到30亿元,授权专利增长率达到95%。
二是抓“培育”,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能级。聚焦传统产业提质,壮大产业链“链主”,累计建设新宇彩板等12家企业智能工厂、元气森林饮品等14个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19个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获得支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巩固扩大集成电路、智能测控等产业优势,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测试”集群,推动经纬恒润组建天津市车联网创新联合体,推进尚飞航空科技、莱特兄弟科技等企业攻坚核心技术,构建“以链聚群、以群强链、链群协同”大产业格局。
三是抓“生态”,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优质产业生态,构建“财政+金融+产业+科技”协同保障体系,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市首个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加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出台“人才强区十五条”支持措施,在全市首设“西青人才日”,对高层次人才承担区内企业研发攻关难题的,给予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近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7万人,形成更具感召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下一步,西青区将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添彩添秤。
中新社:西青区作为经济大区,在“十四五”期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协同角色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小可:“十四五”期间,我们持续打好“南站科技商务区”“天开西青园”“西青经开区”三张底牌,构建“一核双擎”的发展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近五年来,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落地项目超120个,计划总投资超430亿元,新引进北京投资来源单位新设机构720余家。中国有色矿业、机械工业、航天科技等多家央企,以及泰康、经纬恒润、盈科瑞等众多优质民企纷纷深化在西青的投资布局。
一是产业协作更加深入。引进落地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关键项目,推动区域产业协作迈向纵深。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龙头企业经纬恒润持续重仓西青,天津新工厂、研发中心等项目累计投资超33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跃,盈科瑞天津公司开展新药研发项目220余个,拟打造全国纯中药创新药研发总部。消费品制造能级提升,元气森林在我区拟建成其全球规模内最大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
二是区域合作更加紧密。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协同发展网络。与北京丰台区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聚力实施“高铁如意门计划”,推动两地创新协作和产业互促,引进航海动力、汇心科技等28家丰台企业落地西青。设立青丰(北京)科创中心,已入驻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多家初创企业。拓展两地合作深度,进一步推进信息共享、人才交流、法务协同等方面互促共融。
三是服务协同更加广泛。教育协同提质扩容,深化基础教育“京津冀互助共建微联盟”建设,与京冀地区10余所学校缔结帮扶关系。北京为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天津津衡高级中学相继落地,可提供学位超3500个。政务服务便捷高效,与北京市顺义区、河北省廊坊市等17个地区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医疗健康服务升级,建成以鹏瑞利、泰康之家为代表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其中泰康之家可提供约1550个养老单元,并配套二级康复医院约180张床位;鹏瑞利康护社区共规划约1900张床位,鹏瑞利医院、康复医院、脑科医院共规划总床位1300张,为京津冀居民提供一站式连续性服务,有效满足高品质养老医疗需求。
下一步,西青区将立足新十年新起点,充分发挥经济大区资源优势,持续拓展三地协同广度深度。一是增强南站枢纽功能,打造高效率交通协同支点;二是深化驻京科创中心“桥头堡”作用,打造高效能科创协同支点;三是纵深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高水平重点领域协同支点。
香港商报:“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请问西青区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方文轩:“十四五”以来,我们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发展根基,围绕制造业强区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6.6%,位列全市第二。2021年到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1.4%提升至48.8%,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固投约318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达88%。
二是产业能级稳步提升。我们持续完善“1+3+3”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优势产业牵引力不断增强。高端装备产业链不断壮大,占全区规模工业的比重由4.3%提高到8.9%,一批首台(套)产品实现突破,如华宁电子煤矿井下通讯控制系统实现国产化替代。传统汽车产业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提升了约4.5倍,泓德、神钢等22家企业入围小米、理想等新势力车企供应配套体系,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速,经纬恒润在西青加大布局,并牵头成立天津市车联网技术创新联合体。
三是载体建设有序推进。我们坚持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构建“1+4”园区发展格局。推动重点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重点园区向特色产业聚焦,发挥国家级开发区龙头牵引作用,成功打造智能测控、车联网等4个市级产业主题园区。在集成电路、能源矿产装备等新兴领域集聚效应显著,我区成为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之一,并培育形成1个国家级、2个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中国企业报:我们了解到西青区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集群优势突出,请问在政策支持和企业服务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来助力企业发展?
方文轩: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中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完善。我们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自身优势等,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0家,数量位于全市前列。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善测科技突破传感器“卡脖子”技术;新宇彩板的功能彩涂板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同时我们还有8家企业获评市级单项冠军。
二是政策支持精准高效。我们积极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高效落实超长期特别国债、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各级政策。“十四五”期间,我们联合武清区入选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预计获1.5亿元资金支持,协助20余个工业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近1.9亿元,累计获批市、区两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资金超6亿元。
三是服务保障全面优化。我们着力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建立分层分类服务机制,开展精准对接和需求摸排,提供政策辅导、人才引进等全方位服务,全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向“新”而行、稳健发展。
津云:我关注到最近西青区新出台的《海燕策略,海燕论坛进一步支持天开西青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尤其每年2亿元专项资金和各种补贴非常有吸引力,想请问科技企业在西青区还能享受哪些服务,并且在确保政策“直达快享”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闫芹芹:好政策,关键在精准、在落地、在见效。我们紧紧围绕“让创新真正发生、让成果快速转化”来设计政策,核心就是为企业提供“全程陪伴”式的服务,打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全周期支持,精准滴灌强动能。从企业购买生产设备开始,我们就给予最高10%的补贴;到成果转化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按2%给予补贴;再到产业化落地,尤其是创新药产业化,我们还能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全方位政策供给不是撒胡椒面,而是实现让好的技术不缺支持、好的政策精准滴灌。
二、助企业成长,分类赋能促发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我们有“金种子”“金苗”“金果”三类支持:起步阶段的“金种子”,给予助苗资金+股权支持100万元,成长期的“金苗”,再给予150万元股权支持,产业化能力强的“金果”,还能获得450万元股权支持。目前,我们已启动第三批“西翼金种子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已有很多企业咨询、申报。同时,我们还会帮助企业对接资源、优化方向、拓展市场,真正培育一批在西青扎根成长的硬科技企业。
三、一站式服务,主动上门解难题。我们组建了“科技政策服务队”,深入园区了解企业需求,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同时,我们计划启动分级分类政策受理机制,针对部分政策条款实施按月受理、滚动审批,大幅压缩办理时限,持续提升政策服务的时效性。
新出台的天开西青园政策也是给企业的一份“承诺书”。我们绝不让好政策“悬在空中”,要让企业找得到门、兑得了现、办得成事,真正让政策的“含金量”,变成企业成长的“新动能”、区域发展的“高质量”。
附件: |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我们
主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办公厅 版权所有? 承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办公厅政务信息发布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52 津ICP备0501051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91号
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内核的浏览器,不能实现完美体验,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访问!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