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延安:按照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安排部署,近期,市教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天津市高等院校向企而行 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向企而行行动计划》)。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持续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在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举办高校与企业对接活动220余场,天津市高校共承担横向项目8681项,较上年同期增长44.1%;合同总额3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9%,均创历史新高。在推动提升我市高校服务产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还需着力解决“资源供给机制待完善、人才素养需提升、企业参与动能未充分释放”等问题。
为此,市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研究制定了《向企而行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我市高等院校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与重点产业及服务业需求的适配度,以教育强市建设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天津之为。
《向企而行行动计划》聚焦“构建新型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更新发展理念,精准锚定国家重大战略与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优化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效能等3个方面,明确了13条具体举措,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在学科专业布局、急需人才培养、重点企业服务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产业对接,绘制学科专业—产业行业对接图谱,实施学科专业与产业链“适配工程”,推动二级学科、专业与重点子链精准契合,构建“人才供给-社会需求-高质量就业”三位一体闭环生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全面实施我市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质量评估、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发布普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灰白名单、高职专业建设三张清单,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推动高校联合企业,建设若干产教融合型学科交叉中心,孕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面向未来产业,提前布局。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打造“高等院校+产业园区”模式。推广校企联合培养,深入推行订单班、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布局产教融合平台,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运行机制。打造非学历培训项目品牌矩阵,形成“教育-产业-社会影响”的良性循环。加强校企双师培养,在聘任、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优化。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以校企合作形式建设新型项目式课程,打造实践教育平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市级人工智能教学与实践示范项目,遴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建设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校企精准对接、用人需求智能匹配,实现校企共育AI人才。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以科技创新赋能技术创新,实施“千团千企2.0”计划,精准对接校企需求,推进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提高高校专利应用转化效率。以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出台高校“校招共聘”引才用才实施方案,组织“千名博士津企行”“访企拓岗促就业”等行动,建设10余个产业智库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以改革赋能成果转化,推进成果转化“三个一”行动落地见效,建立“中心+节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天开园落地转化。以创业赋能企业孵化,深化我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师生利用原创技术创办企业,推动高校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下一步,市教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专项推动《向企而行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确保《向企而行行动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请问《向企而行行动计划》在推动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如何确保对接的精准性?
罗延安:学科和产业如何对接,是高校和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为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实施学科专业与产业链“适配工程”。绘制学科专业-产业行业对接图谱,汇聚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需求,梳理高校学科专业对接产业链情况,精准定位12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现代服务业领域,让高校清晰了解产业需求,建立图谱对接机制。发布全市高校服务产业资源清单,推动二级学科、专业与重点产业链的子链100%精准契合,构建“人才供给-社会需求-高质量就业”闭环生态。
二是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质量评估、办学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实施高等教育清单制度,将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红黄牌”制度作为重要指标,开展质量和产业契合度自我评估,确保学科专业随产业发展及时优化。布局一批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兴交叉学科,淘汰一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毕业去向落实率过低、不适应行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显著提升。
三是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设置机制。实现产业需求牵引的逆向设计和高本硕博全学段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实践标准的联动式更新。聚焦产业和行业急需的紧缺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参与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构建基于“职业能力标准—学术能力标准”的双轨育人目标体系,建立产业急需专业培育通道,实现高本硕博在人才培养上的贯通衔接,形成对应的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的人才精准供给模式。
人民日报:您能介绍一下市科技局在向企而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中有哪些支持政策,以及如何促进企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赵莉晓:市科技局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结合此次的《向企而行行动计划》,市科技局注重搭建三座桥梁:
一是搭建人才与企业的“连心桥”。我们选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深入企业一线,通过“点对点”的合作,建立情感纽带和信任基础,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推动政策、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汇集企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创新支持,并逐步实现对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全覆盖。每年我们会选派1000名左右的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600余家科技型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400余项,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搭建技术与市场的“转化桥”。我们通过建立“企业出题、特派员答题、市场阅卷”这样的机制,搭建成果转化高速通道,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和模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布局概念验证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建设46家行业概念验证平台,围绕智能科技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环节,持续完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
三是搭建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桥”。围绕各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势创新主体,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装备等32家创新联合体,2024年我们组织实施了首批联合体科技重大项目,支持了“生成式智能领域大模型研发关键支撑环境及典型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研发”“高比能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等11个重大项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引领支撑若干重点产业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对接平台、加大政策支持、优化服务模式,推动科技人员更好服务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市注入持续动力。
津云:计划中提到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天津市工信局将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李学杰:专精特新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代表,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先后多次就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海燕策略,海燕论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做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市聚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十项行动”,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83家,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600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牵头部门,将构建动态调整、分层培育、逐级支持、多元助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库,夯实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根基,擦亮“专精特新”这块金字招牌。
一是加强动态培育。持续优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与各部门、各区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选育环节,重点聚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主题园区等载体,挖掘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端化、高附加值的后备力量,有计划、有次序地实现小变大、大变强、强变优。
二是用足用好政策。主动全力争取国家各类政策,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用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各项资金,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政策聚焦,重点支持相关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持续开展政策宣贯和指导服务,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实施卓越制造人才培养项目,选拔和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卓越制造人才,支持他们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我市制造业人才集聚能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中小企业营造更优环境,持续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一起益企”等助企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重点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服务。构建完善一站式全方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集成各类优质服务资源,促进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持续开展产业撮合对接,集聚优质资源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在高校向企而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当中,国有企业与高校如何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协同培养上实现精准对接?
王洪:市国资委围绕深化国企改革、落实我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在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持续加力,在市教委大力支持下,充分用好高校科技实力雄厚、科研成果富集、优秀人才集聚等优势,统筹国企全面精准对接、深化合作,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质量搭建我市国企与高校“产学研用”握手合作平台。市国资委与市教委紧密合作,联合主办“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天津高校进国企对接活动,校企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对接。市国资委主要负责同志牵头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握手”直通,带动天津港集团、渤化集团、百利集团、泰达控股、城投集团、食品集团等市属企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点实验室申报、创新联合体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与高校达成多项合作,推动国企与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建、联动发展。
二是构建国企与高校引进培育人才联动工作机制。市国资委深化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坚持每年组织市属企业组建国资系统“轻骑兵”招才引智队伍,直接深入各大高校引才,近三年累计引进6000余名高校毕业生来津进企创新创业。推动实施“国企英才培养工程”,建立国企和高校干部人才交流锻炼工作机制,引导支持渤化集团、食品集团、津智资本等重点企业与高校探索构建“科研难题联合攻关、产业项目联合孵化、人才队伍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共同培养重点领域硕博士人才,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是推动国资国企集中力量锻造核心竞争优势。市国资委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为有效承接高校研发成果,打造校企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奠定基础。市属企业“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达到13.9%,推动超过一半的市属非金融企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企业主业,城投集团低空经济发展公司、泰达控股超表面光学芯片、中环青山绿能高效光伏电池片等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新企业、新项目加快启动。组建天津国资“三量”基金,设立天津国资产业发展母基金、并购基金,促进国企主业升级、科技创新、战投合作,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撬动海燕策略,海燕论坛资本参与国资国企新质生产力项目合作。组织市属国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等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联合高校等优势力量,集中开展“卡脖子”技术科研攻关,提升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下一步,市国资委将立足自身职责,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统筹推动国企积极承接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匹配高校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加快实现研发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转化,真正实现“企校双向奔赴、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日报: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平台建设是有力的支撑。请问天津市在布局产教融合平台上有哪些具体规划?
罗延安:天津市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重点围绕平台建设制定了系统化、多层次的规划布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举措:
一是推动联合体实体化运行。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的运行机制,持续推进信创、生物医药、海工装备、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汽车装备等联合体实体化运行,推动新能源、智能供应链等共同体提升核心功能。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我市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布局深度融合,面向智慧物流、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打造“高等院校+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探索“专业建在产业链、课堂搬进生产线”的办学模式,构建高校与园区相融合的互动创新平台,实现高校与园区的人才互动、资源共享。
三是建好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推动高校建立卓越工程师学院,目前,天津大学建设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建设了市级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探索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未来,我市将继续在具有良好工科人才培养基础的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建设市级卓越工程师学院。与此同时,市教委将加快与滨海新区合作,建强建优市级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使之成为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卓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和支撑我市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示范区。
四是强化特色学院育人效能。加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培养一批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小院建设,促进农业专业硕士培养,打造农业科技小院“天津样板”,助力乡村振兴。
附件: |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我们
主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办公厅 版权所有? 承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办公厅政务信息发布中心
网站标识码:1200000052 津ICP备05010518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91号
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ie8以下内核的浏览器,不能实现完美体验,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访问!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