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策略,海燕论坛

图片
首页  >  新闻发布会
最新发布
《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9月27日上午,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新闻办举办“《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市规划资源局局长陈勇、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划师师武军,介绍《规划》相关情况,并回答问题。

市规划资源局局长?陈勇:今年8月9日,《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天津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市直部门、各区政府为成员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区联动、部门互动,并广泛征求了专家和公众意见,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规划》以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战略牵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市第一部“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天津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保护修复和开发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规划》落实天津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实施“十项行动”的决策部署,统筹衔接四十余项涉及空间的专项规划,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出发,结合产业、居住、交通等空间发展需求,对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海洋空间、产业空间、创新空间、历史文化资源、重大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统筹谋划、前瞻布局,引领市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为天津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和空间保障。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了天津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天津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天津发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等功能,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规划》提出,至2035年,天津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可服务人口2000万,城镇化率达到88%左右。

《规划》范围包括天津市域、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中心城市包括“津城”“滨城”和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中心城区包括“津城”核心区和“滨城”核心区,“津城”核心区为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以内地区(含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绿化带),“滨城”核心区主要包括滨海新区海河南北生活区、经开区东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周边地区。

二是推进区域联动,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下,《规划》明确天津将加快推动区域深度融合,围绕唱好京津“双城记”,主动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建立滨海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协同联动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北京引领、三区联动、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合作格局,深化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

三是全面锚固底线,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规划》科学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到2035年,规划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67.4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09.4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57.77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69.43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规划同步划定了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全面锚固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管控底线。在此基础上,《规划》构建了“三区两带中屏障,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引领市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四是坚持绿色集约发展,系统优化农业、生态、城镇、海洋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规划》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优化农业农村空间结构,助力乡村振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水资源、湿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各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系统修复“七廊五湖四湿地”水系生态网络。

科学引导各级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津城”“滨城”互动、滨海新区带动、各区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促进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科技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创新空间,构建集聚高效的产业空间布局。

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港产城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陆海空间协同,建设港湾辉映、陆海统筹的海洋城市。

五是强化内涵提升,建设活力魅力品质“津城”和宜居宜业美丽“滨城”。“津城”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城市宜居水平与城市活力,打造“一核四片”空间结构。“一核”指“津城”核心区,重点打造中央活力区。“四片”指西青华苑、东丽空港、北辰产城融合、津南会展4个主城片区。“滨城”聚力高质量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一核两片”空间结构。“一核”指“滨城”核心区,重点打造滨城中央活力区以及海河湾文化城等5处特色中心。“两片”指滨海新区北部、南部2个主城片区。

六是建设人民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职住平衡为导向,形成产城人融合、人地房联动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分级优化“市级中心—区域级中心—街道级中心—社区级中心”的四级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完善全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构建“15分钟生活圈”,形成市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不同层面绿地系统有机结合和系统贯通的绿色空间体系,构建“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

七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便捷高效、安全韧性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统筹轨道“四网融合”,建设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筑牢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以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打造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智慧城市治理平台。《规划》还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提高我市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

各位朋友,《规划》是我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全市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规划》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今天我们发布《规划》,就是为了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筑牢根基,我们非常期待广大媒体界的朋友们能够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和解读,我们也将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欢迎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参与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共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力量。

天津日报:请问在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方面,《规划》提出了哪些措施?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今年恰好实施十周年,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对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做出了总体安排,指导天津市、河北省在报国务院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推动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围绕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支持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配置资源,专门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章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规划举措。

在城市功能上,充分发挥天津特点优势,唱好京津“双城记”。立足天津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强化与北京的功能互补,加强京津雄空间联动,加快重点功能承接平台提质增效,全力承接和发展海燕策略,海燕论坛符合天津市功能定位的非首都功能,支撑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发挥天津国际物流枢纽优势条件,促进商、文、旅、展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

在产业布局上,推动京津冀相向发力,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增长引擎。沿京津发展轴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空间,建设京津科技创新走廊,推动沿线科技园区、功能区、产业平台统筹联动、辐射带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聚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廊道。加强与北京科技教育和研发等方面合作,突出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在交通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上,促进区域设施联动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立足天津海陆交汇优势,贯通面向内陆地区的交通通道,推动物流产业链向内陆延伸,提升交通运输能级,协同北京、天津共建国家铁路枢纽、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发挥天津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海上门户枢纽作用,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拓展陆海双向国际运输通道,提升京津冀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北京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动京津冀地区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在安全保障上,突出重点领域合作,促进区域安全共保共守。整体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共同保护与治理潮白新河、北运河-南运河、永定河-永定新河、大清河-独流减河等4条生态河流;严格保护七里海、北大港、团泊、大黄堡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建立区域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和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统筹子牙河、南运河、永定河、潮白新河、蓟运河等流域防洪工程建设,优化蓄滞洪区布局,统筹减灾防灾救灾设施配置,共同维护海河流域安全。

最后,在空间治理上,加强重点跨区跨界地区协同,提升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对通州-武清-廊坊地区、通州-宝坻-唐山地区、静海-沧州-廊坊地区、宁河-唐山地区、平谷-蓟州-三河兴隆地区五个重点跨界地区从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空间等方面提出空间统筹重点,并形成差异化空间协同治理指引。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规划》的批复在这个历史阶段显得特别有意义,相信随着《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天津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新社:天津作为北方两个超大城市之一,请问本次《规划》是如何落实“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相关要求的?

市规划资源局局长?陈勇: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天津作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超大城市,《规划》基于现有发展阶段特征,更加强调转变发展模式的思路。重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前提下,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并严格管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同时,我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一方面,适应气候变化,比如强调提升沿海国土空间的海平面上升适应能力,完善湿地、湖泊、水系、下垫面等多元调蓄空间,其中重点提升纳入天津市重要湿地名录的13处湿地的调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提出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如提高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资源、农村等重点领域系统减碳。

二是,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规划》落实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的要求。首先是,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严守建设用地“天花板”,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力争到规划期末实现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降低至137平方米的规划目标。其次是,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量、存量与流量,通过战略留白控增量、增存挂钩活存量、增减挂钩优流量,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内增量空间的使用节奏,为“十五五”“十六五”期间至少留下35%、25%的增量空间。最后是,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海河两岸等一批盘活存量项目的实施,通过分类推动高教科研载体、存量商务楼宇、老旧厂区等改造,促进城市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

三是,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首先,《规划》强调产城服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在“一环十一园”生态公园周边,鼓励建设“公园+服务”的新型居住社区。其次,《规划》聚焦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优化,完善全域休闲绿道网络体系,推进外环线及外环调整线绿化带、重点城市公园等结构性绿色空间建设。《规划》还重点关注营造高品质市民活动空间,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品质,保障“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等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增强公共服务设施均好性。

总体说来,《规划》积极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支撑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新范式,在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方面作出天津答卷。

光明日报:天津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请问《规划》是如何加强这方面保护的?

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划师?师武军:天津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津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规划》落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要求,着力加强保护和利用丰厚的自然遗产和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遗产保护空间体系。《规划》落实国家构建遗产保护空间体系要求,整合各类文化遗产,构建覆盖全域全要素的遗产保护空间体系。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涵盖了大运河、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五大道、一宫花园等历史文化街区及50余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蓟州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葛沽历史文化名镇,西井峪历史文化名村,盘山、黄崖关长城风景名胜区,张子谦旧居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吉鸿昌旧居、国民饭店、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等红色资源,棉三等工业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涵盖了京东大鼓、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相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场所,还积极探索整体保护水下文物、地下文物分布密集的海岸带区域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通过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的方式强化其空间管控。

二是明确保护传承利用要求。以历史城区为例,《规划》明确提出历史城区总面积不减少,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特征,维持整体空间尺度。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改善和提升历史城区居住生活条件、环境品质,推动历史城区存量利用、有机更新。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魅力体系。《规划》以山水林田湖草为空间基底,以遗产保护空间体系为依托,整合天津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提出“一湾两河、三带九圈”的魅力体系,“一湾”是蓝色海湾,“两河”是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魅力带和海河魅力带,“三带”是永定河-永定新河、潮白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条风景带,“九圈”是挖掘地区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生态型或者人文型魅力圈,比如蓟州盘山地区建设人文资源型魅力圈,打造若干津沽风韵的文化节点。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活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思路,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体现天津价值,作出天津贡献。

人民网:天津市作为直辖市,请问本轮《规划》有什么特点,下一步《规划》实施还有什么要求?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天津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属于省级行政单元,但从空间形态、空间规模、管理体制上,天津更是个超大城市。与国家已批复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所不同,《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制中充分体现了天津城乡发展空间结构的特殊性,一方面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要求,明确了规划分区,形成“三区两带中屏障,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另一方面在省级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资源部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对津城核心区、滨城核心区提出了具体安排,在公共服务、蓝绿空间、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各类空间功能和结构等多个方面作出更细致的规划安排,形成了专门篇章。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衔接市域总体格局和城市内部片区空间功能,《规划》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探索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功能区”的细化衔接机制,将主体功能分区与“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有机融合,制定差异化空间管控和引导要求。

规划批复是阶段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规划的实施。下一步要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相关工作。一是建立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空间需求,协调解决矛盾冲突。二是进一步加快编制区县级和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目标、指标和要求,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建议针对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的特点,考虑存量时期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的需要,探索和完善面向存量的详细规划编制和管控方法,探索制定“通则式”村庄规划规则,持续更深更细层面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四是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结合当前谋划的“十五五”规划,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体检评估,将规划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和动态优化的重要依据。

希望天津市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方的规划实施管理工作提供天津的经验和示范。

津云:我们了解到,天津未来将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目前滨海新区正向海滨城市转型发展,请问《规划》对促进滨海新区发展做了哪些安排?

市规划资源局局长?陈勇:前几天,市委、海燕策略,海燕论坛在滨海新区召开了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规划》牢记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视察滨海新区时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滨城。《规划》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对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重点作出了以下指引:

首先是明确滨海新区核心功能。发挥滨海新区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围绕天津核心功能定位,《规划》明确滨城主要承载港口航运、先进制造和金融创新;做强贸易和供应链服务,壮大先进制造业研发集群,培育海滨休闲旅游,以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面向国际的枢纽海港优势为支撑,构建向海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开放窗口。

其次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优化滨海港产城空间布局。《规划》充分凸显天津港作为陆海双向开放的桥头堡、京津冀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推动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变,着力提升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枢纽能级和国际航运服务功能。《规划》科学划定港城边界,留足港口发展空间的同时,引导港界外围地区形成组团发展的特色空间,重点支撑与国际航运服务功能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强调港口后方城市有效保障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设施用地供给,补齐配套服务短板。推动滨海新区形成“前港口-中产业-后城市”的港产城总体布局。

最后是,强调城海共生,建设蓝色海湾。《规划》强化陆海空间协同,强调海岸线的分类保护与利用,加强海岸带的修复与整治,统筹海岸线、海域、海岛开发保护活动,提出从北向南依次建设北部海洋文化旅游段、中部国际邮轮度假段及南部自然休闲游憩段,打造观海、游海、亲海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天津的海更可亲近,实现城海共生,支撑滨海新区向海滨城市转型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乡村振兴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请问《规划》在这方面有何考虑,主要举措有哪些?

市规划资源局总规划师?师武军: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规划》在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关要求的基础上,以优先保护耕地资源为前提,统筹安排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的用地需求,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留足空间。《规划》提出依法适度科学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推动空间复合利用。面向未来多元化的食物供给趋势,《规划》强调发展现代都市型畜牧业,保障渔业用海和水产养殖空间,发展设施农业。同时,注重小站稻、宝坻“三辣”、七里海香蟹等天津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空间保障,重点建设13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是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科学配置建设用地空间。《规划》在安排适量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鼓励农村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农房等资源依法依规盘活利用,全面保障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合理需求,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是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引。《规划》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中心带动型、改善提升型、引导整合型等5类不同类型行政村的规划与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规划》聚焦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农村基础设施,强调按乡村社区生活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设施,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规划》还明确要求尊重山水环境、地形地貌,避免“千村一面”。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海燕策略,海燕论坛:总书记海燕策略,海燕论坛“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做好规划衔接,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乡村低效工业用地与村庄整治,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效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附件:

IE版本小于10,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